军队抗战准备期间,在全国修筑了几条防御线,我们上海与浙江的民间抗战研究爱好者,都知道有一条从乍浦-平湖-嘉善-西塘的防御线多个不同式样的钢筋水泥永备工事。大家通过现地考察,对这条防御线的某些段落有了不少认识,也都期望能加深对这些工事的认识。防御阵地的编成和不同段落的作用是我们很想弄明白的。
1937年前后军队请了好几位德事顾问,这些顾问都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军官,他们将一战的军事理论和实践经验灌输给军队,也影响了军队的高层,这些德国顾问帮助军队设计了不同的工事,不同的阵地。
一战的作战经验是挖好堑壕,修好防线,架上机枪,敌人就就没法突破堑壕。可是,一战后军事理论发展很快,军队接受了一战军事理论,积极构筑防御线,认为只要引敌人进永备防御阵地,敌人就死定了,这只是一厢情愿。再说德国“希特勒碉堡”顶上是一个圆帽子,乍嘉线上的工事都在平地上构筑,最矮的工事也有两米高,这样的碉堡最容易被敌人的平射炮攻击,也容易遭到空隙轰炸。
在淞沪会战撤退期间,日军第18师团攻击枫泾-嘉善-嘉兴,在枫泾-嘉善遇到了军队构筑的防御阵地,日军没有攻击永备工事的武器,攻击永备工事简直就是蚂蚁啃骨头。中队硬是把日军打的抬不起头来,稻田淤泥河流水塘沼泽与工事结合,让这里的永备工事发挥了最大作用。日军从平湖以东向西攻击前进,在广陈镇遭遇警戒工事,日军也是蚂蚁啃骨头,苦恼多多。第18师团从东往西攻击枫泾-嘉善,同样遭遇我方坚固的既设阵地,每前进一步都要血战。我们很多人说这条防御线,这些防御工事没有充分利用,形同虚设,这个说法是不太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