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位于江都区的扬州晶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设备指示灯、品质检验灯等泛着微光,一排排机器人在各自区域有条不紊工作。伴随着“哒”的一声指令,货架扫码处亮了一下绿灯,一台AGV小车立即伸展手臂抓起一个零件,将其快速准确放置到流水线的设定位置进行加工。
作为全省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企业(标杆工厂类),扬州晶华专业从事高效太阳能光伏组件的研发、生产、销售。“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所有的生产、存储、搬运、检测环节无需人工操作,主要由智能机器人或自动化设备按照系统指令自行完成,只有个别辅助岗位需要人工看护管理,实现了全线信息化、全程智能化。”晶华新能源车间负责人说。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记者采访发现,在技术、需求、政策等因素共同驱动下,扬州正积极拥抱“人工智能+”,不断扩充科技创新“新体量”,塑造产业经济“新版图”,将人工智能融入千行百业,努力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
在江苏亚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台台全新的压力机正进行调试。“这是公司自主研发的伺服压力机,能够通过系统设置智能化定制冲压方案,满足不同客户对生产工艺的需求。”公司销售总监徐成道介绍,这台伺服压力机没有飞轮和离合器,采用的是大扭矩、低转速的伺服电机直驱,相较于传统的气动冲床,能节能40%、效率提高30%。
在人工智能赋能下,亚威机床去年获批筹建省级智能数控机床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投资20亿元新建的金属成形机床智能制造项目,可形成年产伺服压力机2000台、自动化冲压及落料生产线条的生产能力,带动国内金属成形机床设备向高端化、柔性化方向发展。
“通过向‘新’求变,如今在扬州,传统产业正成为人工智能的新战场,人工智能找到了大展拳脚的舞台。”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同样的智能化生产场景也出现在江苏三笑集团绿色智能工厂里。“新工厂占地120亩,却实现了老厂占地460亩的产能,一名现场设备管理工人的劳动效率相当于过去手工操作6—8人的效率。”三笑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引入智能机器人、自动化流水线等设备,建设绿色智能工厂,不断推动企业加速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扬州智能视觉研究所,机械臂上的一台3D相机移动扫描飞机蒙皮,短短30秒便可算出约10平方米面积的铆钉齐平度数据。目前这套智能装备已在我国航空领域得到应用。“别小看铆钉齐平度数据,人工检测费时费力,若达不到完全精准,将直接影响飞机的安全性能。”扬州智能视觉研究所副所长李翊俊说,该所现已开发了10余项面向飞机制造的智能视觉技术成果。
以人工智能赋能,我市传统产业正加速完成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今年,我市将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1000个,全年新培育100家智改数转网联标杆示范企业,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5G+等方面培育100项应用场景,让企业真切触摸到新质生产力的强劲脉搏。
人工智能是我市重点培育发展的13条新兴产业链之一。虽然产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抢占产业赛道,我市早已谋篇布局。
在仪征大数据产业园,一排排算力设备齐刷刷地闪着绿光,它们正用强大算力进行复杂的科学计算、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服务等,将“看不见”的算力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目前,仪征大数据产业园已集聚腾讯云、电信云、移动云三大百亿级数据中心,实际算力能力达6200P,预计今年底可达10000P,这将为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算力支撑。
高起点规划布局瘦西湖路创新带,引入服务型机器人研发应用集成中心、中航国际蓝航仿真科技研究院……走进蜀冈-瘦西湖景区,随处可触摸到科创产业发展的强劲脉搏。作为全市的“颜值担当”,景区不做“花瓶”,正全力打造AI产业、AI人才集聚的“强磁场”,实现从生态“高颜值”向人工智能“高价值”的蝶变。
当前,景区已落户数十家AI企业,集聚效应初显。该区力争再用3年左右时间,集聚AI高端人才1000人,汇集AI企业50家,产业规模提升至50亿元,打造扬州AI产业发展新高地。
此外,广陵新城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为首发,依托省级信息服务产业基地,重点打造阿里跨境电商产业园、新能源汽车智慧园等载体平台,成功招引扬州长三角数字贸易产业园、致源多多数字经济谷等项目,落户了美团、中科创达、中软国际、奇安信、莱斯科技等一批数字经济领域知名企业,不断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抢抓新机遇,抢占新风口,抢先布局新业态。“当前,我市人工智能产业重点发展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信创软硬件产品,大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应用及关联制造,计算机视觉、生物特征识别、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领域。”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人工智能企业主要分布在应用层,有纳统企业40家。此外,我市还建有扬州人工智能研究院、扬州智能视觉研究所、江苏蓝航仿真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有涉及人工智能的省市企业重点实验室1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余家,多集中在智能制造领域。
海量应用场景,正成为扬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优质“试验田”,一大批新技术、新应用、新突破在这里“拔节生长”。
“人工智能研发门槛高、难度大,只有真正融入千行百业,解决产业发展的‘刚需’,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如何解决产业发展的“刚需”?“政策引擎”的驱动力必不可少。为更大力度招引数字经济头部企业,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我市近日出台了《扬州市人工智能算力券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提出,我市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科研院所通过平台服务方租用非关联方的智能算力资源,开展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和应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动驾驶等行业运用,科研试验验证及新技术研究等应用。算力需求方通过市运河城市算力平台使用智能算力资源服务,可按照实际支付智能算力费用的30%给予支持。
解决产业发展的“刚需”,还需要大量人才。在江都区,人工智能已运用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应用人才培养中。“由政府主导建设,以江都区职教集团为载体,打造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基地,贯通从青少年科创教育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人工智能产业需求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江都区职教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基地开设的人工智能训练师、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员等产业实训课程,覆盖了数字经济产业链关键岗位的人才技能需求。
政策引领下,一颗颗“产业果”相继结出。稻源科技的“AI视觉识别芯片DN6181”、罗思韦尔的“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终端”、鼎隆机械的“高精度智能液压伺服粉末成形装备”等3个产品先后被评为省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产品;扬力集团的“家电精密钣金高效智能化冲压解决方案”、创信科技的“车床数字控制系统”、海创集成系统的“反无人机双光智能侦测系统”、亚威徕斯机器人的“大型装备制造业搬运自动化解决方案”等4个应用解决方案先后列入省人工智能应用解决方案名单。
“扬州政府及各层面对高科技,尤其对人工智能产业都很重视。”易亚沙建议,扬州产业科创名城建设要有长远规划和持续投入,需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要鼓励和支持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通过市场机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就扬州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他建议,扬州在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方面已有一定基础。在当前这个节点,可抓住后摩尔时代硅光芯片发展机遇,通过继续发展人工智能、芯片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促使扬州“613”产业体系各条产业链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经多方努力,扬州人工智能产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与技术等方面拥有了良好基础,发展人工智能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产业,要抓住关键,锚定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目标定位,以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支持引导专家学者勇闯“无人区”,实现新突破;要大力扶持人工智能企业加快发展,不断壮大产业集群;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创造更加智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只有抢抓难得的发展机遇,集中力量、集聚优势、集成政策,才能加快构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新格局,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进而为扬州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注入强大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