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面对挑战,中国政府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对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报告期内,我国电力需求持续增长,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社会用电量累计9.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29.2亿千瓦,同比增长13.9%。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长55.2%;风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长20.7%;余热能源利用设备更新改造以及为适应新型电力系统而带来的火电灵活性改造需求较大,数字能源自主在AIGC领域不断被提及。在“双碳”目标引领下,能源电力行业深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供给结构持续改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明显,为公司发展带来新机遇。
公司长期聚焦高端能源装备制造和工业服务业务,产品与服务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储能、清洁电力、水电、电站改造、冶金冶炼、石油化工、建材等行业。公司积极拓展数字能源、军工装备市场,形成“风光热电储一体化”新能源产品生态,为客户提供分布式综合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品质成就工业美好为使命,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以新质生产力促进公司高质量创新发展。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不断完善能源政策顶层设计,碳达峰、碳中和的持续推进,电力系统功能定位由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向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引领产业升级转变,电力供给结构以化石能源发电为主体向新能源提供可靠电力支撑转变,构建以绿色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持续推进新能源产业布局,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2023年我国新增风电并网装机规模75.9GW,同比增长102%。截至2023年底,全国风电装机容量4.4134亿千瓦,同比增长20.7%,其中陆上风电4.0亿千瓦,海上风电3729万千瓦,风电发电设备利用小时为2225小时,同比提高7小时。2023年全国风电发电量809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8.77%。2023年风电新增并网规模创新高,风电装机重回正增长,风电利用率持续提升。陆上风光大基地进展顺利,海上风机向大型化发展,影响海风建设的阻力因素正逐步减弱,预计“十四五”后两年下游需求将快速释放,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旺季将至。根据国家能源局信息,目前中国风电产品已经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额超过334亿美元,风电关键零部件产量占全球市场70%以上,成为稳定全球清洁能源产业链供应的重要力量。根据中电联预计,2024年底,全国并网风电装机容量5.3亿千瓦,2024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预计约89GW。随着新能源消纳逐步成为关注焦点,国家和地方层面针对风电利好政策频出,风电作为清洁能源在我国电力能源布局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体现,国内及海外下游需求扩张有望带动装机持续增长,未来风电行业发展有望进一步提速。
在国家政策支持和较大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随着“十四五”储能发展规划以及市场机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将进一步加速储能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
3139万千瓦,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新能源发展及能源转型趋势明确。随着国内电力市场环境优化以及相关产业政策完善,储能装机有望快速增长,根据中电联预估,2023—2025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需求分别达到54.3GWh、121.4GWh、222.6GWh,整体呈现倍增趋势。
随着技术突破、成本下降、光伏组件转换效率的提高,以及在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质量的政策持续推动下,光伏电力需求不断增加。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3年全国新增光伏装机216GW,同比增加148%;截至2023年底,全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610GW,正式超越水电成为全国装机量第二大电源形式。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发挥其调节能力,更好地适应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在政策驱使、产能扩张、技术迭代驱动下,产业链报价快速下行,光储平价持续展开,随着加息周期结束、新型电力系统改革,光伏装机有望持续高增。
公司提供的润滑系统、液压系统、冷却系统、储能温控及集成在新能源(风、光、热)、储能、冶金冶炼、石油化工、建材等领域已成熟应用多年,具有较好的市场占有率、客户美誉度及品牌效应。未来将进一步创新研发和市场营销力度,聚焦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统筹产业链资源,形成协同/集成优势,提升公司产业规模和核心竞争优势;持续深化国际客户合作,加强国际业务投入,促进公司业务新增长极。
根据《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施方案》,“十四五”新建机组全部实现灵活性制造,因此灵活性改造的机组体量为2020年的存量煤电装机10.8亿千瓦。随着新能源比例快速提升,解决消纳、满足顶峰负荷与保持电力系统稳定性仍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问题,火电的调节支撑作用将被强化。2023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发布《锅炉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工业锅炉、电站锅炉平均运行热效率较 2021年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燃煤电站锅炉全面实现超低排放,燃煤小锅炉淘汰取得积极进展,废旧锅炉规范化处置和回收利用水平有效提升。2024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环保绩效达到A级水平的产能比例大幅提升。近年来我国锅炉生产制造技术和节能环保运行水平显著提高,但还存在部分锅炉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低等问题,随着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设备更新需求会不断扩大。
公司紧扣国家“双碳”能源结构调整机遇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基于电站锅炉、高效换热、余热余能利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客户提供技术领先、绿色环保、安全可靠的动力锅炉、余热锅炉、压力容器、高效换热器、储能设备等核心清洁能源装备及解决方案。未来将通过技术创新、结构优化,推进产业提质增效,基于电站锅炉、高效换热,余热余能利用、熔盐储热、火电灵活性改造、生物质发电等领域取得技术及市场突破;融入新的能源商业模式,推动清洁能源装备的台套应用,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力。
保障性并网项目竞争性配置、市场化并网占比提升、部分存量项目开始要求配储等因素支撑国内储能规模高增。根据中电联预估,2023—2025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需求分别达到 54.3GWh、121.4GWh、222.6GWh,整体呈现倍增趋势。随着电力市场的逐步市场化以及储能盈利模式的完善,对储能系统全寿命周期的收益率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储能整体市场空间持续扩大,液冷因为更出色的温控性能在储能领域特别是大型储能渗透率持续提升。根据北极星储能网数据,截至2022年底储能液冷渗透率为30%,到2025年液冷储能占比将达到50%。
2023年6月,三大运营商联合液冷产业链相关企业发布了《电信运营商液冷技术》,指出2025年预计50%以上数据中心项目应用液冷技术。推进产业生态成熟,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催化液冷技术渗透率的提升。2023年10月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中提出完善算力综合供给体系、提升算力高效运载能力、强化算力高效灵活保障、深化算力赋能行业应用、促进绿色低碳算力发展。在“双碳”政策的持续推进下,数据中心“绿色转型”对节能降耗指标提出更加严格要求。根据IDC预计,2022-2027年,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4.7%,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9亿美元。
公司液冷技术在能源、工业等领域有多年成熟应用,在储能、数据中心、云计算、算力设备、通信网络、电力电网、电源转换等领域为客户提供液冷产品和温控节能解决方案。公司液冷业务有序开展,已经持续获得国际国内客户订单并交付。随着液冷市场需求进一步提高,公司将积极开拓市场,抓住东数西算及“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的政策机遇,充分发挥地理区域优势,积极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持续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液冷产品。
液压件是“中国制造2025”核心基础件,属于工业强基工程中的核心基础零部件,也是国家推动自主化发展的重点产品之一。“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80种标志性先进工艺得到推广应用,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互动的产业创新发展格局。报告期内,公司实现风电齿轮泵、温控阀、散热板片等核心元件品牌自有化,未来将继续加强核心元件自主开发、元件产品认证及专利申请,在扩产基础上持续强化同行业龙头客户合作。
受益于新型工业化创新发展,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利用数字技术、智能化和数据驱动的方法是切实、有效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发展方向。随着智能制造的持续推进,企业设备数字化水平将有所提升。
公司流体工业技术服务专注于为客户提供包括液压润滑系统技术服务、智能运维服务、设备全生命周期增值服务以及一站式服务平台在内的全方位解决方案,保障客户设备在安全、稳定、高效的条件下实现长效运营,从而显著提升设备寿命与运行效率。未来将进一步强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产品与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动服务模式的差异化、标准化、高效化进程,以全面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
在数字化变革的驱动下,企业的数字化变革对供应链管理体系提出了全新要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应链数字化服务趋向进一步提质增效,与各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乃至带动整体产业链变革升级。根据艾瑞统计测算,2023年中国供应链数字化物流服务规模达到2.9万亿元,同比增速9.6%。
报告期内,川润物联智造产业园已在西南(自贡)国际陆港正式投运,名列“2023年自贡市重点项目名单”,公司依托30年装备制造产业优势,以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基础,数字化技术为核心,创新赋能传统制造,聚合产能资源,构建“线上+线下”智能化协同供应链产业生态,为客户提供“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透明化”的一站式智慧仓储服务,助推行业转型升级,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公司长期聚焦高端能源装备制造和工业服务业务,产品与服务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储能、清洁电力、水电、电站改造、冶金冶炼、石油化工、建材等行业,形成“风光热电储一体化”新能源产品生态,为客户提供分布式综合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双碳目标加快推进国家能源结构转型,公司抓住机遇,大力布局新能源产业,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品质成就工业美好为使命,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促进公司高质量创新发展。
公司高端能源装备制造业务以液压润滑流体控制及系统解决方案、清洁能源利用整体解决方案、“风光热电储”分布式综合能源整体解决方案为主要载体。
液压润滑流体系统是重大装备实现精准控制、安全高效、节能环保的基础装备,公司基于30年液压、润滑、冷却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的成熟应用,结合数字化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应用及全球30多万台套设备运营数据,为客户提供智能、精准、安全的液压润滑流体控制系统、液冷温控系统及集成解决方案。公司提供的润滑系统、液压系统、冷却系统及集成在新能源(风、光、热)、储能、冶金冶炼、石油化工、建材等领域已成熟应用多年,具有较好的市场占有率、客户美誉度及品牌效应;公司液冷技术在能源、工业等领域有多年成熟应。